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强不强,决定了国家发展能否克服阿克琉斯之踵。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输出、智力输出,高校应以创新之精神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勇趟深水,特别是在实践教育中,真正用科学的方法、人本的方法,引导学生化思为行,使理论知识的输入转为创新实践的输出,使科学之理论发酵为科学之精神,赢得教学与育人的双赢局面。
一直以来,湖北大学鼓励支持各学科性学院开展创新实践教学,着力解决新时期下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综合素质不高、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其中,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从协同论的视角切入,整合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方优势资源,探索出一条协同合作式创新实践教学的道路,以创新发展的理念推动了实践教育的进程。
三元协同培养模式践行“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说过:“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界上的事物各有差异,人才培养也应遵循这个规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禀赋、不同的爱好,如何在同一个专业领域里因材施教、让学生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是教育者需要审视和考量的课题。湖北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提出“校—所”、“校—企”、“校—校”三元协同培养模式,加强了个性化培养,体现了人本化特色。学院运用协同理论,依据多元化的物理学人才培养方案,对物理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分类培养:与理论物理所等科研院所实现“校—所”协同,培养物理理论型人才;与杭州精科教学仪器有限公司等企业单位实现“校—企”协同,培养物理应用型人才;与武汉市四十九中等中小学校实现“校—校”协同,培养物理师资型人才。三元协同培养模式在突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理念的同时,充分利用了校外实践资源,实现了校内外实践教学的联动,既推动了一批高质量的高校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又为学生的就业与深造拓宽了渠道。
近五年来,物理学专业学生升学率在40%左右,就业率95%以上。学生考研报考专业分布较广,报考的学校的层次较高,就业学生除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外,很多也被TCL集团公司等著名企事业单位录用。学院通过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协同合作,建立了包括武汉市四十九中等生源优质学校在内的教学实习基地,与武汉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院等教研院所保持着长期合作,多次主持了湖北省教育厅教师管理处组织的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等培训项目,总培训人数达2000余人。累累的教学成果充分体现了人才培养多元化的落地生根。
“一体化”课内外协同教学体现“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专业知识成功转换化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领,是衡量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让学生离开课堂依旧有所学、有所思,让死知识变成活本领,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另一难题。湖北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提出“一体化”课内外协同教学,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将“翻转课堂”、“合作学习”和“项目学习”投入到物理实验教学中,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依次得到提高。同时,注重课内外协同教学,通过项目驱动,将科学研究、学科竞赛以及课外科技活动等与物理实验相结合,充分利用了课外教学资源,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战线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科学研究和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种“一体化”课内外协同教学方式将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教育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相融合,让学生逐渐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育人阵地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是教育本质的彰显,也是实现受教育者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的重要一环。
五年来,学生获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14篇;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获湖北省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3项;获亚洲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一等奖各3项;获湖北省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设计竞赛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全省前三名);获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获特等奖1项(全省唯一)、一等奖6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15项。不少学生关心地情、省情、国情,主动组织成立义务支教团队,连续三年寒暑假在革命老区湖北红安开展义务支教,团队获得了由湖北省委组织部、共青团湖北省委等多家单位联合授予的湖北省“希望家园”建设先进集体。
“融合式”课程间协同教学反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知识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社会通过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到实践过程中,带动了经济实体吐故纳新。这种“融合式”的思维恰恰也是教育改革发展所需要的。与“互联网+”这一以新兴概念带动传统产业、传统领域的思维不同的是,湖北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提出的“课程+”融合式课程间协同教学则是将老本行牢牢把握的同时,主动融入了各类新兴元素和改革发展要求。
学院打造“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技能”等明星产品,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和教学技能的培养过程贯穿在多门课程教学的始终。通过整合《多媒体课件制作》与《现代教育技术》两门信息技术课程,在《物理学科教学论》的教学中融入相应观点,实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与物理课程设计相结合;通过整合《多媒体课件制作》与《计算物理学》等课程,在《大学物理实验》和《中学物理实验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关联相关理论,引导学生开展基于数字仿真和数字传感的物理实验研究。同时,学院还将《教学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融入到《物理学科教学论》和《中学物理实验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把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贯穿到物理课程设计和中学物理实验设计的过程中。这种课程间协同教学方法,使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教学技能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这也破解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容易固化的难题,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将知识点、知识面进行关联,成为成熟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和运用者,获得知识学习的“通感”。
可以说,湖北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协同合作式物理创新实践教学是创新型社会的发展规律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充分运用,是人本化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体现,也是格物穷理的科学精神在三尺讲台上的成功缩影。这也印证了学院近年来在教学研究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过程中取得的一系列成绩。
五年来,学院物理学科部教师发表教研论文40余篇,国家专利5项(其中已转化为教学实验1项)。教学研究的成果曾在北京交通大学、青海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多所高校做经验交流。在2012年6月杭州举行的“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上,学院的研究成果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认为“湖北大学物理创新性实验的教学成功经验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学院物理实验中心承办了湖北省第三届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设计竞赛,接受各兄弟院校、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参观、培训1000余人次。学院相关老师应约参加了湖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节目组关于“高空坠物的危害”科普节目的设计与录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及效果。
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实践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是为了让受教育者在仰望星空的同时,能够脚踏实地。
《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8日第7版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16-09/08/07/ZGJYB2016090807.pdf